河南思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欢迎您!
24小时服务热线400-996-8099
行业资讯

思源医疗器械网:高端医疗器械崭露头角

作者: 日期:2019-09-10 人气:2385

医疗器械,对于高端方面来说,我国一直处于起步阶段,核心技术部分缺陷,导致一大部分大型手术器械依靠进口,近年来,随着科技的进步,一部分医疗器械已经实现国产化,针对部分高值医疗器械,相信通过国家的扶持和各方资源的支持,一定会突破瓶颈,崭露头角。

国产医疗器械整体进步较快。中低端医疗器械基本已经实现国产化,甚至还能够做到批量出口。例如,基础外科手术器械、骨科内外固定器械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国产化程度。在医疗器械领域,中国已经不算弱国,但是距离强国尚有差距。

这个差距,主要体现在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程度较低,仍然大量依赖进口。例如,80%的CT市场、90%的超声波仪器市场、90%的磁共振设备均被国外品牌占据。由此可见,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,关键是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取得突破,思源医疗器械网:高端医疗器械崭露头角。

高端医疗器械的突破口,其实在于研发,而不在于制造。单就医疗器械的制造而言,中国企业做得相当不错。2010年以后,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批高水平的代工企业已经成型。只要拿到定型的工业设计方案,放量生产不成问题——iPhone不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吗?制造有源医疗器械的流程也有可比性。由于珠三角地区医疗器械代工企业的性价比极高,已有相当一部分代工订单来自国外。

所以说,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,中国与欧美的差距在于设计,而不在于制造。只要能完成高端医疗器械的设计,在中国顺利投产是不成问题的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,如何促进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?而今看来,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培养健康的行业生态。这就好比先在温室里营造出适宜的温度、湿度,建立起施肥、灌溉的体系,只要播下种子,假以时日,自然会五谷丰登。企业的成功属于概率事件,但是如果行业生态足够好,培养起来的企业足够多,那么哪怕按照概率也会有一批企业最终胜出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。

小型企业的优势在于高度专注于研发,思路灵活效率高,因此特别适合技术迭代较快的领域。但是小型企业不会把手伸得太长——在美国,搞定商业保险公司的报销途径、铺开医院的销售渠道,都是非常复杂的事情,小型企业没有资源应付这些。

因此,多数小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是: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高端医疗器械的定型设计(包括高度接近工作环境的beta-test,最好能完成药监申报),然后就开始联系合适的大型企业买家,将该医疗器械的技术转让,甚至将整个小型企业打包出售,然后企业的创始人差不多也赚够了。

1)不断从小型企业购买技术授权,或直接将其并购,通过“买买买”不断扩充自己的生产线。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是市场高度细分,具体的细分市场数以百计。大型企业即使整体实力雄厚,但在某些具体细分市场,却有可能缺乏研发力量——正所谓,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因此,从外部获取技术是非常必要的。

2)利用资本密集程度高的优势,集中力量对复杂程度很高的医疗器械开展研究。复杂程度很高的医疗器械,例如螺旋CT、磁共振设备、高通量自动化体外诊断设备,具有自身造价高、研发周期长的特点,而且往往需要需要配套相关临床实验。

要想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取得突破,就应该对症下药,重点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差距。切实可行的手段,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1)通过政策引导,鼓励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规模化地流入高端医疗器械领域,滋养小型企业健康发展。

医疗器械为国计民生带来的是纯粹利好,绝对值得扶持。科创板的设立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融资带来了新机会,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。政府应该鼓励成立专注于科技创新的投资机构,为专业背景强的投资机构在资质审核方面开绿灯。还可以由央企和地方政府牵头,成立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基金,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这等于起到以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的作用。

2)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应用研究,为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。

我国的高校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是割裂的,很多高校科研人员习惯于自说自话,其研究内容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力,这构成了对资源的极大浪费。必须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,才能保证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充满后劲。欲实现此目的,最重要的是从高校内部推动改革。

3)制造政策利好,使得开发高端医疗器械有利可图。

国家应该在公立医疗采购、医保报销等政策层面,向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适当倾斜。这些事情现在其实已经在做了,许多省份都有所安排;国家层面还可以推动进一步的政策整合。只要高端医疗器械的销量能够得到保证,有利可图的行业生态就会自动带动更多的资本流入,形成良性循环。

4)培养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,扮演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整合者的角色。

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域,其实不应缺少“国家队”的身影。哪怕从医保控费的角度来看,大型国企的存在也是最有效的影响力对冲方式,防止个别企业垄断细分市场、坐地起价。然而,身处医疗器械行业的国有企业,现在距离“规模优势”差得很远:规模普遍不大(不超过500人),缺乏产品线的有效整合,更缺少原创性研发,普遍处于各自为战、“小散乱”的状态。散兵游勇难成大事,资源整合才是王道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,医疗器械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需要一轮彻底的整合,终结“小散乱”的状况。整合优质资源,各方人才通力合作,才能让高端医疗器械崭露头角。


0
0